避讳

昨日3月1日,你避讳了吗?

以下来自wiki: 避讳始于周朝,《左传》说:“周人以讳事神,名,终将讳之。”《礼记·曲礼》载: “名子者不以国,不以日月,不以隐疾,不以山川。”明文规定取名之避。后来,《左传》 又加上“不以畜牲,不以器帛”这一条款,遂产生“六避”。但当时同音或近音的字不 用回避。名讳两字中,只有一个字相同,也不用回避。

避讳是中国历史上,必须回避君主、尊长的“名讳”的一种要求,通常只限于君主、尊长之 本名,其字号则无必要。在言谈和书写时,遇到君主尊长的名讳一律要回避,可以用其他字 代换,或是刻意将该字缺笔,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讳中字,甚或同音的字,否则可能触 犯大不敬之罪。陆容《菽园杂记》称,“民间俗讳各处有之,吴中为甚”。这种要求也曾经 适用于汉字文化圈临近国家,例如日本、朝鲜半岛、越南、琉球。

避讳的种类

回避君主的名字,叫做避公讳或国讳。一般适用于过去七世代以内。 避讳自己家族的长辈的名字,与别人交往时则避对方的长辈之名讳,叫做避家讳。 回避圣人的名字,叫做避圣人讳。例如邱姓就因避讳孔子的名字“丘”而产生;又例如 《三国演义》中称关羽为“关公”、“关某”;《东周列国志》中称孔子为“孔某”。 另古人读经史时,碰到孔子的名字“丘”时,会将之读作“某”,以示避讳,就连写的 时候也会缺笔。

避讳的方法与实例

陈垣《史讳举例》曰:“避讳常用之法有三:曰改字,曰空字,曰缺笔。”到了宋朝,避讳之风日趋严格,又出现“拆字”这一种避讳方法。

改字

改字法: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使用其他别字代替。例如: 秦始皇名政,“政”与“正”同音,所以秦代称“政月”为“正月”,“正”字改念平声,甚至改称“端月”。 避汉高祖刘邦讳,“相邦”改“相国”。 避汉文帝刘恒音讳,“姮娥”改嫦娥。 避汉景帝刘启讳,“启蛰”改惊蛰、“启封县”改开封县。 避汉武帝刘彻讳,“彻侯”改通侯。 避汉昭帝刘弗陵讳,否定词“弗”改“不”。 避汉宣帝刘询音讳,“荀卿”改孙卿。 避东汉光武帝刘秀讳,东汉孝廉“秀才”改“茂才”。 避汉明帝刘庄讳,庄姓者多半改成严姓。 避汉灵帝刘志讳,东观汉记的“志”改称“意”。 避晋宣帝司马懿讳,三国志将吴懿改“吴壹”。 避晋文帝司马昭讳,王昭君改称王明君,蔡昭姬改称蔡文姬,韦昭改称韦曜。 避西晋愍帝司马业讳,建业(今南京市)改名为建康。 避唐高祖李渊讳,陶渊明改称陶泉明或陶深明。 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,“世”、“民”常改为“代”、“人”。例如,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中句子“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”中的“人风”实际上是指“民风”,是为此而改。 避唐高宗李治讳,文章内“治”字改为“理”。 避武则天(武曌)的讳,庐陵王(稍后的唐中宗)之长子李重照改名李重润。(曌为照的则天文字) 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,敬姓的一部分改为苟姓以及文姓。 孔子之名丘曾经是金朝的圣人讳,所以丘姓的一部分改为邱姓。 避明太祖朱元璋讳,“元年”改为“始年”、“原年”,“元来”改为“原来”。 避清康熙帝玄烨讳,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,而“玄孙”改“元孙”。 避清雍正帝胤禛之讳,兄弟字辈“胤”改“允”。王士禛改称王士正或王士祯。 避清乾隆帝弘历讳,曆常改为歷,而大清历法时宪历改时宪书,弘文馆改“宏文馆”。 避清道光帝旻宁讳,北京外城广宁门改名广安门。 史上亦有皇帝即位时,将名字易为罕用字,使扰民程度降至最低。例: 汉宣帝刘询,原名病已。 清嘉庆帝颙琰(Yóngyǎn, ㄩㄥˊ ㄧㄢˇ),1796年即位前原名永琰。 清道光帝旻宁,1820年即位前原名绵宁。

空字

空字法: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。如唐朝将领李世勣被改成李勣,以避唐太宗李世民 的讳。但最著名的例子是“观世音菩萨”亦因避唐太宗讳,略作“观音”,但这个说法 仍待商榷。

缺笔

陈垣认为避讳缺笔,始于唐朝,贞观十八年盖的文达碑,有“世子”二字,时唐太宗称李世民,可见仍未有避讳缺笔。乾封元年《赐泰师孔宣公碑》中,“愚智齐泯”中的“泯”作“汦”,因此他认为唐高宗是避讳缺笔之始。 到了高宗显庆五年正月诏曰:“至于朕名,或缺其点画。”说明了当时已经有缺笔避讳 。 一般缺笔是缺写尾一笔。如“愚智作泯”的“泯”字,因讳唐太宗李世民,而作“汦”。“世武”作“卅”。旧唐书穆宗纪:“恒王房子孙改为汦王房。”汦王应为愍王,因避讳,改民为氏而误。《续汉郡国志》中载敦煌郡有拼泉,拼泉即渊泉,因唐太祖李渊缺笔的渊字缺尾的一笔,后讹为拼。把唐太宗的名字李世民中的“世”少写一划。 宋人讳“朗”改为“郎”。《新唐书·后妃则天皇传》:“前锋左豹韬果毅成三郎为唐之奇所杀。” 《康熙字典》将康熙帝玄烨讳各缺一笔。 日本明治时代,对于仁孝天皇(惠仁)、孝明天皇(统仁)、明治天皇(睦仁)的名讳“惠”、“统”、“睦”缺一笔。

拆字

拆字法: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,将该字拆开,以描述其字的构造。 宋太宗讳赵炅,又名赵耿;“炅”、“耿”二字皆为国讳。宋朝人将“耿”字写作“从耳从火”。 宋真宗讳赵恒,“恒”为国讳,遂将“恒”写作“从心从亘”。 宋高宗讳赵构,“构”字甚至其音相近的二十余字皆为国讳。时人为避讳,将与其音相 近的“句”写作“从勹从口”。

中国的历史

周朝时避讳情况较为宽松,只有完全相同的字才要避讳,同音或近音字不用。秦汉时期,大一统的政局形成并得到巩固,君主之尊无以复加,儒学在上层建筑中逐渐占统治优势,这种要求遂变得非常严格。地名、物名、官名、人名都要回避当朝天子甚至皇帝祖先的名字。 到了唐朝,有一个字相同也必须回避了,当时著名诗人李贺就是因为其父名“晋肃”,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,致使终身不得志,韩愈为此事非常生气,为之作《讳辩》驳斥,“父名晋肃,子不得举进士,若父名仁,子不能为人乎!”唐朝法律规定,直呼皇帝的名字犯“大不敬”罪,不能赦免。 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退休浙江布政使彭家屏在族谱《大彭统记》刊登河南生员段昌绪家存吴三桂文告时,乾隆帝之名讳弘历不缺笔,成为彭家屏自杀及段昌绪斩首罪名之一。 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江西书生王锡侯在他删康熙字典写的字典《字贯》凡例写入康熙帝、雍正帝、乾隆帝之名讳(玄烨、胤禛、弘历),没有缺笔避讳,也有批评康熙字典“然而穿贯之难”的内容,被认为非常不敬,而被依大逆律定罪处斩。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时,“仪”曾经是避讳字。清朝灭亡后,中国不再避国讳。

以下是可以预料到的不允许的

比如之前网上流传的”刁大犬”,使用的便是改字,缺笔,拆字的方法,这样即使避讳 XXX(此处为避讳),也是不可以的。更不用提那些”人民曰报”之类的了。当然,还有另外 的比如低俗之类也是不允许的,这么一来,我的网名也在修改范围之类的,比如”rix”, 一些好事者竟然按照汉语的拼音来读,低俗之极,更不用说阿毛阿狗之类的了,想想我 们之前一直叫宝宝为“毛毛”就心瓦凉瓦凉的。

发布日期:
分类:心情

发表评论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